您好,欢迎访问中欧体育官网!
10年专注环保设备研发制造 环保设备系统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中欧体育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欧体育实录 我市召开生态保护修复专题新闻发布会

作者:admin 时间:2023-11-27 18:11:51 点击:

  中欧体育欢迎前来参加昭通市202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本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专题新闻发布会。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新闻网、微昭通、北纬29°、昭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昭通市人民政府网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此外,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威信县、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政府新闻办及生态环境分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在此一并表示欢迎。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主发布人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提问。下面依次进行,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胡炯先生作新闻发布。

  首先,我代表昭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一直以来关心、理解和支持自然资源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就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展及成效作具体介绍:

  深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昭通市自然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3个方面积极成效。

  第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不断健全。一是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主体,以严格保护区域为支撑的昭通市“两屏、两区、一廊、多核、七轴”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二是构建生态修复格局。加强与《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充分衔接,立足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维护长江、金沙江、赤水河流域生态安全,综合生态林地重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重点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修复区、石漠化重点修复区、地质灾害重点修复区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形成昭通市六大生态保护修复片区。三是落实生态修复规划。聚焦林草系统保护修复,加强金沙江(绥江段)流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快矿山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推进水土污染修复治理;聚焦赤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以水为纽带规划实施赤水河流域“一带三水四区”综合保护治理,划分重点保护区、重点整治区、优先修复区、一般分控区。

  第二,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持续加强。一是强化规划管控。高质量编制市、县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并发布实施,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容;强化矿产资源规划与相关部门专项规划和国家、省产业政策的衔接,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禁止开发区域设置矿业权。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努力实现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二是建立审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同步审查、限时办结、统一反馈”的原则,建立由政府牵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水利、工信、交通运输、应急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矿业权综合审查机制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机制,实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未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的矿山一律不予办理采矿权登记手续。通过加强矿业权事中联合审查,落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管职责,督促矿业权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三是压实修复责任。对生产型矿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严格履行“边开采、边治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义务,加强监管执法和日常监管中欧体育,督促持证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生态修复责任。

  第三,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进。一是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对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和赤水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开展综合治理,累计完成401座废弃露天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修复面积1.24万亩。其中,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涉及我市金沙江(昭通段)和长江主要支流赤水河沿岸10公里范围内,涉及昭阳等7个县(市、区),修复矿山192座;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涉及镇雄县和威信县,修复矿山209座。通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不同程度地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恢复受损山体、修复损毁土地、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减缓石漠化发展趋势、维护了生态屏障功能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也盘活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存量建设用地,提升了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对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和西南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全面摸清矿山生态修复“家底”。根据最新历史遗留矿山核查成果,全市认定待修复历史遗留矿山676座,其中非煤矿山589座、煤矿87座,修复面积1.8万亩,除绥江县、水富市外,涉及全市9个县(区)。目前,9个县(区)已编制历史遗留矿山“一矿一策”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明确修复方式、利用方式、范围、主要措施、完成时限等,确保底数清中欧体育、方案明、措施实。三是全面谋划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聚焦省级下达昭通市“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制定《昭通市“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相关县(区)。目前,相关县(区)已编制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一矿一策”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并报经市级审查通过,综合考虑矿山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科学治理、市场化运作”的修复模式和“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修复原则,积极推动历史遗留矿山修复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施,统筹增减挂钩指标流转、补充耕地指标流转、腾退矿山建设用地等措施,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破解生态修复资金难题。

  下一步,我们将站在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高度,坚决扛牢生态保护修复责任,锚定新目标、把握新要求、落实新任务,加快推进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加强工作支持、指导、监督,抓出亮点、做出成效,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生态保护红线是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主要职责,请问,现在启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生态保护红线是如何进行管控的?

  生态保护红线年由生态环境部门划定,2019年国家实行“多规合一”后划转至自然资源部门管理。2022年通过“三区三线”进行了重新优化,最终确定了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新一轮生态保护红线。对此,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具体管控规则。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十类有限人为活动,有限人为活动应尽量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等特殊区域,确实无法避让的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自然资源部门严格执行规则,在重大建设项目确实难以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的情况下,有限人为活动认定工作,主要包括两类情形:

  其一,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有限人为活动认定工作。一是在用地预审选址阶段,由市自规局出具用地预审初审报告,并明确是否属于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有限人为活动。二是在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报批阶段,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公顷的建设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等特殊区域,由用地单位组织编制涉及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报告,报请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审查论证并出具初步认定意见;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公顷且不涉及以上特殊区域的,直接报请市人民政府出具初步认定意见。最终报请省自然资源厅在征求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有关部门意见后出具审核意见,报请省人民政府出具认定意见。

  其二,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有限人为活动认定工作。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准入目录》认定,并出具属于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有限人为活动认定意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职能职责按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及要求办理有关手续,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做好后期生态保护监管。

  云南日报记者:生态保护修复是昭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市生态环境局作为主责部门之一,近年来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如何?

  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昭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关注,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结合部门职责,主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推动。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关于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实施意见》《昭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昭通市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责任措施,指导工作开展;编制施行《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规划》《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系统谋划生态保护修复。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定期调度,扎实开展生态、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累计修复矿山401座、治理地灾隐患386处。

  二、强化生态示范创建,推动保护修复。我们通过抓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目前,盐津县、绥江县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富市和彝良县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26个,创成市级生态文明村(社区)951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推动了生态保护修复措施落实落地,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今年,国家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为:巧家县一般变好,盐津、大关、永善、绥江四县基本稳定。

  三、强化监管执法,守护生物多样。推动例行执法检查与专项执法检查深度融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安、农业农村、林草等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破坏林草资源、猎杀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开展“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和生态环境成效评估、生态红线监管,疑是生态破坏问题核查、矿权联堪联审等措施,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监管和严厉打击生态破坏行为,切实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近三年来,全市共查办各类破坏生物资源案件1000余件。通过严厉执法严格监管,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生境保障。

  四、强化标本兼治,推动赤水河保护修复。我们深入实施赤水河保护治理六大行动,推动落实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落地见效,保障赤水河生态保护治理资金持续稳定投入;积极推动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联合立法保护,并持续开展联合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还治理完成历史遗留硫黄废渣684万吨,为矿山生态修复作出了示范,协同推进和加强加快了赤水河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赤水河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鱼类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42种,17座小水电站清理整治编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督察成效典型案例,镇雄县坡头镇海塘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入选行业内“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厅局长论坛上就赤水河(昭通段)保护治理作交流发言,赤水河(昭通段)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昭通日报记者:今年以来,市林草局紧紧围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绿美行动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生态修复工作,请问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今年以来,昭通市林草系统重点聚焦项目工作的实施,切实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一是市政府印发了《昭通市(2022——2025年)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工程建设工作方案》。2022年昭通市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投资2.08亿元,现已完成人工造林1.36万亩、退化林修复29.16万亩、草原改良1万亩、108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建设。2023年度新下达昭通市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续建第二批次投资1.74亿元和昭通市滇东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第一批次投资4670万元,省林草局已批复作业设计,各工程县(市、区)已完成招标,现正全面组织实施。二是完善赤水河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不断根据地类现状调整优化绩效指标,完成人工造林5.9万亩,河道防护林502.5公里,村庄绿化29.32万株,退化林修复1.85万亩,同时争取省级新增1000万元,增加人工造林1.14万亩,正在组织实施。三是持续推进绿美行动。全市2023年10个专项行动拟建设点位706个,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690万平方米、植树90.9万株,义务植树900余万株。争取省林草局绿化美化示范项目500万元,种苗补助资金2000万元,获得省财政厅、省发改委2022年城乡绿化美化标杆典型省级财政直接奖补资金1996.8万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模范带头,完成昭通高铁东站片区绿化2100余亩,市直98个单位1.2万余名党员干部两批次认领规划地块,开展网格化义务植树活动,现已完成植树任务。

  今后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狠抓项目争取并落实,加快推进并全面完成2023年度昭通市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续建第二批次和2023年度昭通市滇东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第一批次建设任务。二是加强赤水河国土绿化建设,督促指导赤水河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进一步整改完善,打造高质量的示范工程。三是统筹推进绿美三年行动,认线”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委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全面落实省、市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要求和“双十方案”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高质量推进全市城乡绿化美化工作。进一步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当好参谋助手中欧体育,争取并开展好林草项目助力绿美三年行动。督导昭阳、永善、巧家三个县(区)完成乡村绿化美化示范项目,督导昭阳区加快推进绿美补助项目的方案和设计编制工作,经省林草局评审批复后及时组织实施,切实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引领带动。

  北纬29度记者: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绥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请问绥江县在这项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非常感谢您对绥江县和绥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和关注。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绥江县地处金沙江下游,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全县上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契机,以761平方公里长江流域为画布,以“护水、绿山、富民”为笔墨,描绘了一幅水清、岸绿、人和的秀丽生态文明画卷。

  以水为魂,扛实长江上游责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治理手段措施,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推出十年禁渔“4332”做法,率先在全省建立禁捕智能监管平台,实现禁捕水域“四清四无”,高水平承办了“十年禁渔”全国启动仪式云南分会场活动,库区综合执法大队获得农业农村部“中国渔政亮剑2020”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先进集体表彰,县生态环境分局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初审推荐。主导建立“两省三州市五县市”库区环境联动执法机制和生态环境执法联动长效机制,形成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合力。出台“十严”管控措施,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县城和集镇污水处理一级A标排放标准全覆盖,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地表水水质和金沙江断面水质均达Ⅱ类以上。

  以岸为基,自觉肩负上游担当。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下苦功夫抓好“两污”治理,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守护118公里岸绿。因地施策中欧体育,点面共治污水,全县5个镇均建设有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的污水处理厂,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管理,实现了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规范运营全覆盖,日处理污水可达17500立方米,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已建成县城污水管网126.58公里,集镇镇区污水管网40.697公里,污水处理率达98.5%。完善链条,城乡共治垃圾,以试点、整治、管护为抓手,清运结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全覆盖。抓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就近分类试点,采取堆肥还田、填坑垫道、回收处置等方式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抓整治,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庄周边、田地边、路边、河边和农户房前屋后草堆、柴堆、粪堆、土堆、垃圾堆及河流、沟渠“四边五堆一流一渠”垃圾能清全清。抓管护,全面做好“县处理场、镇中转站、村垃圾车、组垃圾房”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将垃圾处理、日常保洁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全县城集镇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处理率、收费管理制度实施率均达到100%。

  以水富民,打造宜人宜居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面实施扩绿工程和生态搬迁,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减轻岸线万亩其他经济林果,综合产值达7.8亿元以上,6万余群众增收致富,森林覆盖率达71.99%,团结、银厂等4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换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财富,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的生动实践效果明显。

  绥江的优势在生态、特色在生态、出路也在生态。我们将进一步树牢上游意识、扛实上游责任,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依法治水、科学用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碧水蓝天、山川锦绣的美丽绥江而努力奋斗!

  市政府网编辑:威信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位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让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请问,威信县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取得了如此好的生态修复成效。

  近年来,威信县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生态环保工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扎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一、坚持目标导向,扛实责任抓治理。一是学思想。通过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等,传达学习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扛牢压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二是压责任。从严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处级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挂钩联系乡镇工作内容,明确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和行业部门行业责任,层层扛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分层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三是强督导。围绕污染防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工作,不定期组织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市生态环境局威信分局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行动,不断加大环保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推诿扯皮的,视情况予以通报、约谈甚至问责处理。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抓整改。一是全力打好三大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管促治”的方针,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8.2%以上,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保持总体安全。二是全力推进问题整改。聚焦历次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领导、一抓到底”的原则,实行县处级领导包保、责任部门具体负责,建立问题整改调度机制,挂图作战、定期通报、销号管理,历次环保督察反馈和交办的14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43个。三是全力补齐环保短板。以《“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指引,制定赤水河流域治理保护“两年行动计划”“五年发展规划”,系统谋划实施7大类94个项目,总投资140.5亿元。配合省、市发改部门编制完成《最美赤水源旅游规划》,谋划重点项目40个,概算总投资94.4亿元,储备项目43个,概算总投资102.57亿元。

  第三、坚持结果导向,综合施策抓提升。一是抓禁建。加大建房行为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严格管控流域沿线米范围及公路至河道一侧新建住房,切实加强对流域水域岸线的管理保护。二是抓控种。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米范围内严控化肥施用,出境断面上游2公里两侧30米范围内农田禁止施用高磷高氮化肥。三是抓拆违。开展沿河私搭乱建及禁养区范围内建设猪圈、鸡舍等问题集中清理整治,拆除违建棚、危旧房、破围墙等5.3万平方米,整改“四乱”点位33个,关闭退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8个。四是抓治污。建成投用垃圾热解站5座,健全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完成县城规划区177公里截污管网建设,整治入河排污口38个,深入推进流域内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提级改造,流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1.4%。五是抓转产。建立流域项目准入“负面清单”,严禁“三高”项目上马,全面完成流域内8座小水电站、18座煤矿、54座砂石料矿山清退修复,加快推进已建成的观音、桂花、大河、石坎4个村集体公司养殖场转产。

  昭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近年来,盐津县围绕“打造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的目标,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请问盐津县在这项工作中采取了什么措施,有哪些工作亮点和特色?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一直以来,盐津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盐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部署全县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分析、研判和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一体化保护修复,研究制定并印发了《盐津县委盐津县人民政府关于打造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责任体系。

  一是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组织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摸清底数,建立台帐资料,科学合理组织编制“一矿一策”实施方案,并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提高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效率。

  二是系统实施修复工程。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培育工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0万亩,天保工程1.5万亩,退化林修复0.5万亩,长江上游石漠化综合治理1万亩。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实施了盐津县油坊沟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目前已完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了盐津县桃子小流域治理、仓房河流域治理、横江马岭岩段河道治理、关河林家渡段河道治理等工程,已相继完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5平方公里,完成流域治理8.7公里。

  三是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河长清河”行动,围绕河长制六大任务,全面排查清理河、库、坝塘、沟渠垃圾,重点清理了横江流域洪水冲刷至库区淤积垃圾3000余吨。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按照“查、测、溯、治”的思路分类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横江、关河流域和县城建成区入河排污口排查,并开展了溯源工作,溯源率100%。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规范农药、化肥使用,2023年全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目标任务。

  四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相继联合开展自然保护地巡护巡查,今年共核查点位218个,其中重点点位41个,省生态环境厅已认可整改销号39个;一般点位177个,已全部销号。

  盐津竹林资源丰富,2022年3月获得“中国方竹之乡”荣誉称号。截至目前,竹基地面积达102.3万亩,良好的资源优势使竹产业成为盐津县3个“10亿元级”富民产业之一,各乡(镇)采取企业带动、党支部联系、大户带头、散户入股的方式,把分散单干的农户聚合起来,形成稳定的竹产业联合体,收益农户达3万余户,同时,引进云南百年传奇、纤多多等优质农特产品企业落户盐津,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经济,延长了竹产业绿色产业链,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收益,真正用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微昭通编辑:永善县是我国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所在地,又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请问永善县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是如何抓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3199米,最低海拔380米,环境敏感脆弱,国土面积2778平方公里,金沙江航道途经永善175公里,属于云南省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的46个县(区)之一。

  近年来,永善县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以“努力建成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为抓手,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措施如下。

  一、牢记一个嘱托。始终把习考察云南确立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定位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发展大事,坚决走好昭通市“生态优先”战略,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定位,推动国家和省、市环境保护发展战略在永善落实落地见效。

  二、抓实两个重点。一是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科学制定永善县《生态保护修复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共谋划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1个大项363个项目,总投资125.9亿元。目前,已经全面启动132个项目,完成88个项目。二是以“我为大地增片绿”为抓手,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双十”行动,完成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7964亩,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三个机制。一是“生态+产业”转型机制。立足永善资源禀赋,充分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目前装机6.6万千瓦的老路梁子风电站并网发电、20万千瓦的海子山光伏发电项目有序推进、8万千瓦的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全面启动建设,2023年新获批光伏项目7个,总装机112.7万千瓦;同时坚定不移打造甜蜜、麻辣、清香“三个事业”,即:在坝区大力发展枇杷、柑橘为主的金沙江沿岸“甜蜜事业”,共种植水果21万亩;在二半山地区大力发展花椒、辣椒为主的“麻辣事业”,共种植31万亩;在高山地区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清香事业”,共种植面积6.5万亩;依托高峡平湖、马楠山云上草原等景观,将水电、风电、光电观光与自然风景、休闲农业有机融合。把优越的自然资源、优质的绿色食材、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与经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本,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二是“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发挥河(湖)长、林长制,统筹县乡村三级网格长力量,全方位、无死角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治理。16个乡(镇、街道)“两污”全覆盖,乡(镇)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2.8%,自然村卫生公厕和农村卫生户厕改造4360座,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81%。三是“生态+文化”推广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文、创卫、6·5世界环境日、5·22生物多样性日等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和宣传生态文化,增强生态环保意识,让每个公民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2023年我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分别为98.7%、100%,土壤环境安全事件连续多年保持“零发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迈步新征程,我们将始终牢记习的殷殷嘱托,努力把永善建设成为集生态宜居、休闲观光、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湖滨旅游城市,接续谱写美丽永善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关注永善,在此,也诚邀媒体朋友前来永善做客,我在金江若水、上善福地永善等您!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的踊跃提问,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是昭通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昭通市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统筹协调、科学谋划中欧体育,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同向发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保护修复不仅需要细心呵护,更需要久久为功,尤其需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真正守好“生态安全”底线,一定能为全市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筑牢坚实基础。